股票代码:600728

EN/CN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南方日报|新加坡院士李德紘:新基建增强城市应对挑战韧性

2020 |2020-03-24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进入了非常状态,不仅让大众生活受到了影响,在复工复产后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难题。在疫情期间和复工复的推进中,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被看做是化解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


今天,南方日报、南方+《产业规划局》邀请到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佳都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发表了他对疫情之下数字化技术的作用的看法。他认为,将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技术高度渗透到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中,可有效发挥其对城市治理的巨大潜力,构筑立体化、精细化城市管理与服务体系,增加城市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


微信图片_20200323172802.jpg


@李德紘观点总结



新基建,
是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的一剂强心剂。 <<<<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其影响正在从一场公共卫生事件扩大到全球经济危机,美国股市道琼斯工业指数较高点已大幅下跌近30%,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恐慌。种种景象让人们自然会将当前的形势与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相联想。


随着目前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网上消费、数字出行等新兴的应用场景,基础建设的定义已经有了新的范畴,新基建将更贴近人们对绿色出行、服务品质、物流效率等的多元化需求,更注重供给侧改革主线,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新基建,必能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社会注入一剂强心剂,破除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大力提振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景气度。


新基建,促进城市智慧治理。 <<<<



如果说,上一轮的“老基建”补足了当时社会发展在硬件方面的短板,那么这一轮新基建则能完善城市管理的“软件”。今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考验下的城市建设暴露出以下问题:重城市和社会管理,轻公共服务;大数据支撑的智慧城市管理与决策缺乏系统理论,城市大数据联通、共享、服务不足;城市安全体系和预警机制属于薄弱环节,风控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城市韧性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轨道交通等公共场所人流追踪不力,智能监测乏力。此次新冠疫情发生后,人工智能行业快速反应,推出解决方案,各种健康码纷纷上线,便于健康上报与流动人员疫情排查;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体温监测系统快速部署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市民安心出行建立保障。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覆盖5G基建、特高压、轨道交通、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7大领域的新基建,将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技术高度渗透到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中,与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的日常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其对城市治理的巨大潜力,构筑立体化、精细化城市管理与服务体系,增加城市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


新基建,驱动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



在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趋势下,必然催生出高度智能、协同、自治的数字生命体。以“新基建”的硬件,配合数据的“软件”,事半功倍。例如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其以实时交互和无感延延伸实现物理城市的虚拟镜像,通过运行机理建模、实现虚实空间协同优化、彰显多维智能决策支撑等方向,实现大场景的GIS数据+小场景的BIM数据+物联网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从各方面驱动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例如在轨道交通领域,智慧地铁和智慧车站建设以新基建覆盖城市轨道交通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交通服务本身的运营和相关的商业开发等产业运营,以及车辆、供电、信号等系统的维保,深化设备数字化建设、实现跨系统合作,将传统行业的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将原本有限的数据进行提升、分析和流转,并且将有利于显著提升工程投资管理中数据的实时动态和完整精确,有利于显著提升工程投资管理中数据的实时动态和完整精确。


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市民对城市生活还将有更新、更多的期待。“新基建”,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驱动力,会让基础设施永远焕发新机,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


文章转载自南方日报

在线留言

公司或单位名称:
姓名:
电话:
邮箱:
感兴趣的业务:(多选)
  • 智慧城市
  • 智能轨道交通
  • ICT产品服务
  • 智慧城市交通
  • 商用智能产品
  • 智能多元化支付
  • 互联网+信息服务
其他需求:
提交

感谢您的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