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600728

EN/CN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佳都科技:”壮士断臂“成就智能化巨人

2016 |2016-12-05

——来自《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

2016年11月18日,轨道交通事业群硬件研发部经理彭树林正在作业。

 

佳都科技副总裁张少文。

越来越多的业绩和案例表明,中国制造已经慢慢比国外制造强,国产取代国外产品已经变成了一个趋势,不仅轨道交通如此,更多的行业也这样发展起来了。

    ———佳都科技副总裁张少文


宛如电影里“天眼”一般神奇的人脸识别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铁综合监控系统、门控系统发生故障时可带电检修……在佳都科技的展示大厅里,有关企业智能化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显眼地亮相于过道两旁。你不曾想到,这家如今行走在技术前沿的企业,它的前身,居然是营业规模过百亿元的亚太IT分销代理巨头。

这个转型,于外人看来出人意表,但在佳都自己眼中,那是“壮士断臂”。确实,从一个高起点的行业浪头,纵身跳进了全新的对智能化核心技术要求极高的深海,结果不可预料。在当时国外技术封闭的现实前,在没有任何项目的情况下,公司依然矢志而行,持续投入巨资,专注核心技术研发,成功实现了智能化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蝶变。而今,佳都已经能和德国西门子、韩国三星等国际一线品牌站在同一个舞台,一争高下。

这个看似惊险一跃的背后,其实是源自于“工程师精神”的坚实支撑。

“噼……啪……噼……啪……”在天河区软件园科韵路园区建工路4号,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低温湿试验实验室里,一扇检票闸门带着节奏一开一合,反复不断。控制它的,是隔壁一台亮着蓝光的庞然大物,透过玻璃隔板,一块闪着小红灯的控制板静静地躺在高温恒湿测试箱中,它将在60℃的高温和96%的恒湿状态下,接受72小时的极限考验。

除了高温恒湿实验,在这个实验区内,自动售检票系统的零部件,还需接受高低温冲击、雨淋防水、电磁敏感度等等模仿恶劣环境下的“折磨”,以完成可靠性测试。

另一边厢,轨道交通事业群硬件研发部经理彭树林拿着控制键盘,在对一台全透明的自动检票闸机进行功能指标测试,继续优化。

彭树林在佳都一干就快20年,学习机电一体化出身的他,从最初一名参与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的普通工程师起步,如今负责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和门控系统的规划方向和硬件产品总体设计。

据介绍,佳都通过国际合作进军智能轨道交通,在长达6年的合作中,一路走过了从承接分包业务,到与国外厂商成立联合体承接项目,再到作为总包商独立承接工程的历程。

但是没有创新技术,话语权就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预见到电子分销业务的发展瓶颈,2007年,佳都主动舍弃了这块核心业务,全面启动智能化技术和服务业务。

坚持自主创新

核心模块中国造

转型最初,主要还是技术引进时期,公司轨道交通技术遭到了国外企业严重的技术封锁,在2008-2009年间广州地铁3号线项目实施时,由于部分技术还需从外方引进,对方宁可专门派人坐飞机从国外来到项目现场作业,也不愿与中方接触交流,防止技术外流,如此以来形成了长期的技术垄断。

彭树林和团队在研究和模仿国外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反复跟业主方沟通实际应用中不断冒出的新问题、新需求,逐步地优化自主产品。尤其在研发扇门模块的技术上,彭树林和他带领的团队,倾注了许多心血。

在介绍自主研发的扇门模块的关键要求时,彭树林表示,根据设计指标要求,扇门一分钟要通过45个人,相当于每个人的通行时间不到1.5秒。而在实验环境中,必须实现50%-100%过量设计。于是,佳都将扇门开合速度的实验标准,做了较大的设计提高,达到了每次开合速度小于0.4秒。

在保证开关门速度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同时兼顾对冲击力的合理控制?这就要求门板的材料要满足韧性好,耐撞击。彭树林介绍,在遭受撞击后要能回弹,而且要求设备变形度不能超过1毫米。“硬度过硬,拉伸力不够,会影响乘客安全;可材料太软,耐撕裂强度不够,部件易损坏。”

考量扇门模块是否达标,还需要进行至少超过500万次开合的寿命测试。但偏偏在这个环节上,每次实验都因弹簧的崩断而宣告失败。研发团队不断对弹簧的材料进行改善,局部优化传动结构,但弹簧的负荷过大始终是实验关键的致命点。

在距离项目限期只剩下半年多的时间,陷入深深焦虑中的彭树林最终决定全盘推翻之前架设的机械传动结构方案。研发团队以连续高压的状态投入项目,重新论证新的方案。而这次,他们专门针对弹簧的负荷极限,做出了新的机械传动结构方案。方案出具之前,他们反复建模模拟验证,请教专家相关可行性,终于设计出了能将弹簧负荷降低,延长使用寿命的新方案。

这个模块的研发成功,让佳都掌握了核心的智能技术,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包括在站台屏蔽门系统方面,由佳都研发的产品,能够做到在发生故障时可带电检修,“这个技术国外现在的产品都没法实现。”在彭树林来看,“上线不是目标,交付使用的设备不出问题才是目标。”

目前,这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扇门模块闸机系统,在万胜围地铁站应用了快一年的时间,“非常稳定”,彭树林告诉记者,通过对他们和国外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对比,自主研发的故障率等指标,确实比国外产品要低,也相对更通用可靠,维护成本低。接下来,这套完全国产的扇门模块还计划应用于广州地铁的部分在建项目中。

3年3000万

研发国产监控系统

在轨道交通方面,佳都保持对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屏蔽门系统核心技术和通信系统的持续投入,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家掌握上述轨交四大核心技术的中国厂商。这其中,同样由佳都自主研发的大型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软件平台(M ICS),在去年年底通过了由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评审,获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认定。

掌握着近百万数据量的综合监控系统,被称为“地铁的神经大脑”,在运营和应急状态下,这套应对地铁等轨道交通线路及复杂路网的一体化智能系统,将实现对各子系统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监控、报警、联动,决策指挥的重要作用。

“以前这个系统都是国外厂商做的,哪怕广州所有的地铁线路,目前使用的还是国外的设备。”佳都科技研发副总监陈朝晖说,从2013年起,佳都开始自主研发综合监控系统。

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国外技术的封闭,整套系统过百万的点位,没有源代码,没有任何资料,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可行性,搞清楚运行的逻辑究竟怎样,哪些点位比较关键,又是怎样管理的。

综合监控系统因为涉及到庞大复杂的点位数量和结构,佳都前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花了长达3年多的时间,搭建了一整条含有50-60台服务器的地铁线路模拟测试环境,并开发了大量子系统模拟器,不断通过实验来验证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在实际当中,系统每秒处理的权限数据不超过10个,但在试验中,技术人员必须实现每秒处理权限数据接近50多个变位,联动测试现场设备的状态,以确保系统功能的可靠性。

“优秀的工程师都是偏执狂”,陈朝晖这样评价整个企业团队。但也正是因为这群执着的偏执狂,让佳都同时掌握4大专业核心技术,也是唯一一家实现地铁、城际铁路、有轨电车三大轨道交通市场全覆盖,在未来行业趋势朝着PPP、BT模式发展的市场上,保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佳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也给公司的业务带来了新的拓展,仅2016年,佳都就新增拓展了武汉、福州等6个城市,据半年报披露的信息,佳都科技智能化轨道交通业务营 收 较 去 年 同 期 增 长 了77.18%。公司副总裁张少文表示,“越来越多的业绩和案例表明,中国制造已经慢慢比国外制造强,国产取代国外产品已经变成了一个趋势,不仅轨道交通如此,更多的行业也这样发展起来了。”

发动亲友团

参与系统仿真模拟

 在智能轨道交通方面做出了不错成绩后,2015年佳都科技联合参股公司云从公司,开始布局在金融和安防领域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

广州市有数十万的视频监控设备,怎样盘活沉睡的视频数据,让它们“活”起来,最核心就是要解决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人脸识别需要非常大量的数据,而且算法模块特别多。不同场景、光线、角度、遮挡、表情的变化、运动模糊等等都有各自的算法模块。”该技术团队的主导者周曦向南都记者介绍。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的一员,周曦一直从事人脸识别理论研究,他和团队在国际人脸识别大赛中曾先后获得7次世界冠军。

2015年,参股公司云从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在银行光线场景相对可控的情况下,研发团队将识别效果提升了两个数量级。在该年的国际LFW测评中,这套人脸识别系统刷出了准确率高达99.5%的成绩,远远超过人眼识别72.7%的准确率,有效解决了世界性生物识别难题。

然而,在特殊场景中,比如在光线很差、像素太低、运动模糊的场景下来准确识别有关对象,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一开始的实际应用中,效果远不如国际比赛的成绩般理想,每天误报量超过了100个,一度不可用。

研发团队当务之急是针对应用场景对数据进行优化。为了解决模糊图片的问题,周曦动员自己的同事,连带发动起身边的亲友团,组织了上千人来参与了仿真模拟现场移动的情景。

他们设计场景和脚本,有人流交错的情景,有设计台词获取脸部运动、脸部表情,还有配合使用眼镜、帽子、甚至戴上假发等道具。最终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拍下了数万张运动模糊的图片,还得一一按顺序标注清楚,给研究院设计各种模型。

在研发团队的努力下,今年的识别效果又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这项技术的掌握,一方面降低了对于入库图片的要求;二来解决了摄像机逆光的问题。“在实战应用中,我们的技术比德国、日本的领先品牌效果都领先不少,慢慢真正做到了国产化。”周曦坦言这个成绩确实很扬眉吐气。

“这些都是苦出来的。”周曦笑说,几乎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问题,团队每一个人都是拼命的状态,加班到深夜都是平常事了。“做科研需要耐得住性子,再大的东西都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很多科研人员在默默无闻地努力着,冷暖自知。但是最终看到我们的成果能够对社会产生作用,那一切都值得了。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要专注,要坚持。”

南都对话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少文

“核心竞争力决定话语权”

南都:佳都从当初的分销代理巨头,转身投入智能科技领域,当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少文:佳都在2005年营业额首次超过一百亿元,也成为首家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但是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仅依靠渠道建设优势,在货物的一进一出之间赚取贸易利润,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正因为预见到电子分销业务的发展瓶颈,意识到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所以当时居安思危,主动谋求转型升级。我们始终要专注于补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南都:在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路上,你们是怎样努力的?

张少文:一开始我们都是从模仿、学习开始,先从外围的管理模块这些比较容易的模块着手,根据业主方的新需求反复研究优化,再慢慢研发核心模块。你必须做到更多去分析竞争对手,好的地方我们吸收消化,再创新改良。这其实是市场倒逼机制下的运作,如果你产品不强不精,自然卖不出去,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

南都:目前佳都哪些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能够跟国外产品同台PK了?你们的优势在于哪些方面?

张少文:我们包括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产品其实都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并且陆续上线应用,逐步在抢占外资企业的市场了。

在我们的指标追赶上国际产品水平的同时,我们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后续的维保业务,应对服务需求所作出的反应都是非常快速的。

南都: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张少文:我觉得首先就是要专注执着,对一个员工来说,要结合自身优势对所从事的领域作出科学的选择,有的放矢。一旦选择就要坚持,这才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有积累,有积累才能有沉淀;作为企业同样也是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打实基础,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事实上我们为坚持初衷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公司智能轨道交通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很明确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为此持续几年投入了几千万进行研发,当时我们还没有任何订单,如果这些研发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可以想象对于一家正在发展中的企业后果将有多么严重,但我们还是咬紧牙关,一关关挺过来了。

然而,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奋力创新尤为重要。核心竞争力决定话语权,你只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核心技术、核心价值的东西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获得主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南都:跟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相比,你怎么看待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

张少文:目前“中国制造”之所以还是普遍不被认可,单靠做得时间久,讲传承,不见得是主路线。当下用户的核心诉求就是从有到强到高质量,在工匠精神里,应该也要有这种声音:要做强做精,方法上不是埋头苦干,应该是要更开放,更创新,更快速迭代,吸收别人更好的做法,来加强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最起码要有特色化、差异化。这个比较符合企业的情况。况且市场是不会给你20、30年的时间来发展,而是会逼着你如何能用快速的方法达到比别人更精。虽然说老匠人老工艺让人敬佩,但是数量少,产量低,还是要进入市场才能更良性地改进和发展。

南都:工匠精神的重提你是怎样看待的?它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作用?

张少文: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的重提是自然而然的。中国制造经过了2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制造能力堪称全球第一。加上创新的互联网+取得了很大成绩,自然会反思传统的商品,传统的制造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现在已经没有人觉得“有”是成问题的,相反已经进入过剩的状态,所有人的诉求,都是要好东西,意味着市场要淘汰,要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工匠精神的重提,就是要逼着这种做得好的厂家浮出来,经受不起市场考验,没办法做好做强的产品,就要慢慢淘汰掉,更加精益求精。

南都:你觉得要怎样培育工匠精神?

张少文:首先,市场上对产品的高精尖的诉求,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对产品不断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最大牵引力和推动力,这个市场倒逼着企业必须做到,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谁先按这个方式调整过来,那他就比别人优先胜出。在企业的战略选择来看,企业也要面临一个舍的选择,不能什么都做,必须选择自己在专业性和技术性方面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业务,企业才有立身之本。而于个人而言,真正的细节的比拼还是在于个人的付出和投入。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成就,都需要专注的精神和对自我更高的要求。

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张少文:我觉得首先就是要专注执着。一旦选择就要坚持,这才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有积累,有积累才能有沉淀;作为企业同样也是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打实基础,深耕细作,精益求精。

如何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张少文:“工匠精神”的重提,就是要逼着做得好的厂家浮出来,经受不起市场考验、没办法做好做强的产品慢慢淘汰掉,更加精益求精。


在线留言

公司或单位名称:
姓名:
电话:
邮箱:
感兴趣的业务:(多选)
  • 智慧城市
  • 智能轨道交通
  • ICT产品服务
  • 智慧城市交通
  • 商用智能产品
  • 智能多元化支付
  • 互联网+信息服务
其他需求:
提交

感谢您的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