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600728

EN/CN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未来5-10年,人工智能会像水电一样与你相关”——信息时报

2017 |2017-05-09

 

刘伟,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应用力学系,高级工程师,佳都集团创始人。1992年下海创业后,制定佳都集团发展战略,有效结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逐步将一家传统型企业成功转型为专业化高科技企业。

这是一个新经济时代,既风诡云谲,又自有其规律。身处变幻之中,有的企业会被时代潮流所淹没,有的企业则能看到潮水方向,把握住其规律,赶在潮汐到来之前就将对方甩到后头。他们深知,站在原地不会带来任何进步,谁若想从浪潮中脱颖而出,就得比竞争对手更有远见,更灵活进化。

22年前,佳都集团还是一家并不起眼的科贸小企业,主要从事IT分销代理业务。但经过10年的发展,到了2005年,佳都集团已成长为亚洲第二大的分销企业。正当企业势如破竹之际,创始人刘伟果断地决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让佳都集团从产业链低端的分销型企业逐步转型为高端的科技型企业。经过连续4年的科研投入,在2009年拿下了广州地铁4号线的自动售检票系统业务订单,开启与外资巨头竞争的格局,逐步成为中国智能化技术与服务细分领域的“领头羊”。

毫无疑问,企业的发展也见证着创始人的探索。一路走来,创始人刘伟就像个掌舵者,带领着企业行驶在开阔的航道上,虽常有惊涛骇浪,却从未迷航。

风乍起时

工程师“下海”闯荡IT领域

20多年前的一天,约莫晚上七八点,广东轻工业设计院办公室内,有个20多岁的年轻工程师还在加班。此时,他正欲放下手中图纸休息一会,岂料抬头的瞬间,刚好看见另一位50多岁、两鬓斑白的同事也在埋头赶图纸。这幕场景让他深有感触,仿佛一下子就看见了30年后的自己。

这个年轻工程师就是刘伟。1987年从中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设计院,成了一名工程师。“工作不算忙,待遇还很高。”这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可喜欢挑战的刘伟却觉得枯燥:如果一辈子的事都已提前看透,那人生是不是过于无趣呢?

于是,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他离开了设计院,找来了另6位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好友,就在广州石牌酒店502房,为共同的抱负和理想走到了一起。至此,佳都集团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1992年10月,这7名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熟悉的IT领域来发展,创业之路正式起航。“没有领先的技术,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任何可依靠的背景与资源,更多的是激情与梦想碰撞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坚持。”刘伟回忆道。

彼时,刚成立的公司还不叫佳都集团,而是叫“希望电脑集团广州分公司”(因与国内当时颇有影响力的IT企业“希望集团”合作,由此命名),主要经营CAD技术和产品推广、销售以及PC产品销售。

机缘巧合,刘伟很快与美国的销售商及上游供应商建立起了联系,直接从对方手中获得货源。才1年多的时间,他就将这家公司发展成了华南最大的一家IT分销公司。不过,那时刘伟和创业伙伴们都没想到,这家位于天河科技街、靠卖电脑维持经营的小店,能发展成为今后业务横跨亚洲七国,营收达到150亿的IT电子分销巨头。

初具雏形

改变传统分销代理模式

当时,国内IT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经销商主要以销售软、硬件为主,通过“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价格差来创造利润。虽然公司的发展势态良好,但刘伟却不满足于这种隔了一层的代理模式。为此,他开始寻求改变。

到了1995年底,公司收购了香港的一家电子贸易公司,而后改名为佳都集团,一直至今。这次的重组、收购也让佳都集团“摆脱”了中间商,打破之前的信息壁垒,与国外厂商建立了直接的代理关系。

1995年也是佳都集团的“正式起航”。借助收购和股份重组,佳都集团一方面直接打破信息壁垒,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让资金运作更为规范化,这也为其日后与苹果、IBM等国际IT巨头合作奠定了基础。

就在这一年,刘伟还去了趟美国。美国之行让他大吃一惊,当时参观一家全球最大的电子分销企业,“进去一看,还以为到了股票交易所现场。”他发现美国分销企业已开始借助信息管理系统来运作分销行业,“办公区内有几百台计算机,几个大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随时显示出总公司的销售、库存情况和全国各地分公司的销售数据。”现代化的场景给刘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回国后,他立马开始着手建立佳都集团的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全国营销渠道,还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电子分销的概念和业务模式。这些布局则为佳都集团带来了第一阶段的高速成长:1996年,在广州、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5地开设分公司;1998年,被《PC WEEK》评为“中国四大计算机信息产品分销企业之一”……

另辟蹊径

艰难打开国际资本合作之路

与此同时,国外的分销巨头也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看到这种趋势,刘伟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他意识到仅凭原始资本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因此还需要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于是,他开始寻求国际资本的合作。

但这条路也颇为惊险。不少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由于实力失衡,往往会被对方所“吞噬”。这个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要如何保持自身完整性的问题。1997年底,刘伟与美国著名分销企业CHS、TI—DATA、Manysell、Mangment负责人碰头后就发现,国内分销企业与国外分销企业还无法平等对话,游戏规则全掌握在对方手中。这也让他对国际资本的运作有了初步认识。

机会终于来了。1999年,佳都集团获得与新加坡NEL(当时是全球第五大电子分销企业)合作的机会。几次下来,双方合作意向是确定了,但具体谈判却并不容易,尤其在股权方面,NEL希望自己能大比例控股,刘伟则希望至少要保持“AA”。谈判一度中止。

最终,在刘伟的坚持和说服下,对方承诺未来合资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还由刘伟来掌舵,佳都集团的团队也将完整保留。无疑,刘伟在这方面的运作是成功的。

2000年4月,佳都集团与NEL合资成立了广州佳杰科技有限公司。随后不久,全球最大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Solectron出资24.5亿美元整体收购NEL,成为了佳杰科技的大股东。到了2001年,Solectron整合旗下ECS与佳杰科技,并在新加坡主板上市,这也是第一个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

大刀阔斧

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

到了2005年,佳都集团已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分销企业,但刘伟却发现尽管这10年公司的发展规模很大,利润却不高,“两百多亿的年营收,却只有一两亿利润。”另外,由于企业处于供应链最底端,也缺少主动定价权。“模式的创新已不能带领佳都集团进行可持续发展。”至此,工科出身的刘伟觉得佳都集团是时候要向科技型企业转变了。

这一年,佳都集团斥资与新加坡一家科技公司共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轨道交通的公司——新科佳都。但在合作过程中,刘伟发现佳都集团从事的还是市场推广方面工作居多,并未掌握核心技术。从这年开始,佳都集团就启动了3×3年战略转型滚动发展计划,大力引进科研人才,投入科技创新。

连续四年时间,佳都集团每年至少要投2000万元到技术研发中去,这在当时来说是不小的数目。但刘伟认为必须这么做,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通过强强联合、技术创新,佳都集团成功取得了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及通信系统(含视频监控)等四大核心技术的突破,打破了之前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2009年,转型后的佳都集团旗下新科佳都拿到了广州地铁四号线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合同。迄今为止,在广州中标项目案例数量约占总量70%,而在此之前,这些技术和市场都被国外厂商垄断。“先从贸易起家,然后投入技术。”这也是很典型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

如今面对轨道交通智能化市场的庞大需求和创新要求,刘伟也不敢松懈。他还在思考着如何利用珠三角地区良好的供应链资源和政策环境来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轨道交通智能化产业基地等。“无论身处哪个领域,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不断创新。”

不断创新

有效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

传统企业要转型为科技企业,必然会面临科研投入的难题。“科技创新类的项目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刘伟说,因此不少传统型企业要不就不敢转型,要不就选择向政府要补贴。佳都集团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将目标放到了市场上。

“每年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刘伟坦言,科研资金会带来很大压力。不过,佳都集团很好地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依靠市场机制,向市场要钱,用于科技研发投入,再用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市场成就回报股东。“这种科技与资本的有效果结合,不但盘活了企业,还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还能为政府减轻财政压力。”

基于这种战略,佳都科技(佳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近年通过资本市场累计增发募资20亿元,高强度投资在智慧城市和智能轨道交通两大专业领域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其中,国内产业资本巨头斥资7亿元产业资本通过三年期定增的方式参与了增发。

此外,佳都科技在2015年还牵头联合国内产业资本巨头筹备组建金额达50亿元的“佳都智慧中国产业并购基金”。双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不断拓展上市公司的业务并巩固了行业地位,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

回顾佳都集团发展之路,刘伟颇有心得:“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路子,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助推公司智能产业发展。”

顺应趋势

“我仍然真心感觉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从2005年至今,佳都集团完成了升级改造,从传统型企业变成科技型企业,“从无到有,从没有核心技术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刘伟深有感触,这既是佳都集团的成长轨迹,也是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发展都要面临的问题。

在摸索过程中,刘伟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国企业若想长久持续地发展,就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要把核心技术牢固掌握在自己手中,核心竞争力决定话语权。”

“抢先机者抢天下”。在刘伟看来,如今人工智能已进入2.0时代,一些技术已开始成规模地进入商用。根据他的观察,人工智能在国内会有更多应用场景,可应用在公安、交通、教育、医疗、金融等各行各业。“未来5~10年内,人工智能会像水电煤气一样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近几年来,佳都科技除了保持四大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还加强了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轨道交通运营新模式的研发,如多元化售检票机、云匣机、支付云平台等,并分别在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分析处理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其中,佳都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交通、金融等众多领域,同时佳都科技投资的云从科技也被列入我国人工智能“国家队”。

“创新是佳都发展的DNA。”刘伟这样总结道。如今,佳都科技在智能化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得益于决策层的长远眼光,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时至今日,我仍然真心感觉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尤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放弃学习,才是任何成功的王道。”刘伟说,正是这种不断学习与创新精神让佳都得以发展壮大。

 对话

“坚持梦想,才有机会接近梦想”

记者:人工智能在投资方面耗资巨大,企业在这方面遇到过哪些问题?每年要投入多少经费?

刘伟: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技术更新和应用需求发展迅速,需要进行不断的研发投入才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专注于从事智能化技术、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及应用,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智能轨道交通和以公共安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业务领域。


记者:你觉得真正的“中国制造”应该是怎样的?

刘伟:制造业的成败对于中国举足轻重,而“低端制造”也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开的困惑。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客观地讲,我们离真正的“中国制造”还有距离。

我认为真正的“中国制造”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加强和实现:一、要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二、应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我们要改变以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大,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必须以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三、要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布局“走出去”来提高品牌影响力。


记者:在自主创新方面,企业有哪些措施?

刘伟:首先是以人才为核心,重视人才引进及培养,不断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及跨国公司等技术管理领军人才和团队,占领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其次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的转型发展应该注重核心技术的掌握,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做大做强,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另外,比较善于运用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推动科技合作模式创新。最后是顺应时代趋势,推进人工智能战略的落地。


记者:一路走来,有哪些比较深刻的创业感悟?

刘伟:其实,我们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面临过非常多的困难和挑战,也曾迷茫,动摇,但当你选择坚持你的梦想,坚持接受挑战,我们才有机会接近梦想。我们都会经历生活的磨难、社会的考验,或许会离梦想更近,也可能是渐行渐远。但大部分最终成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勇于坚持,有时候可以说是固执的人。

经过20多年的创业与奋斗,我的体会是:只有脚踏实地的坚持,才能一步步接近梦想,获得成功,绝不可能有捷径。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往往差的只是一步坚持。还有一点,就是专注。佳都集团从创建之初就选定在IT领域发展,即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我们依然还是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领域,不同的是在一直专注的领域中,我们有了更深、更广、更高端和细化的发展和变化。


在线留言

公司或单位名称:
姓名:
电话:
邮箱:
感兴趣的业务:(多选)
  • 智慧城市
  • 智能轨道交通
  • ICT产品服务
  • 智慧城市交通
  • 商用智能产品
  • 智能多元化支付
  • 互联网+信息服务
其他需求:
提交

感谢您的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